張思德[四川儀隴軍人]

張思德[四川儀隴軍人]

張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儀隴人,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典範。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12月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擔任過中央警備團警備班長和毛澤東的衛士。在一次反六路圍攻的戰鬥中,他右腿先後兩次負傷仍強忍劇痛,沖入敵陣,繳獲了敵人兩挺機槍。在長征途中,他曾兩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歷盡千辛萬苦。1944年9月5日,他帶領戰士們在陝北安塞縣執行燒炭任務時,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塌方,他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洞,犧牲時年僅29歲。為了悼念張思德,中央機關和中央警衛團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為張思德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參加了追悼會,親筆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高度讚揚了張思德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張思德的形象成了為人民服務的代名詞、里程碑。2009年9月10日,張思德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張思德一家人生活非常艱苦父親張行品也成年給地主扛長活,打短工,後來也流落他鄉。張思德生下來的時候,家裡窮得連一粒米也沒有了。他的母親重病在身,小思德餓得拚命呼喊,吮吸破了媽媽的奶頭,也吸不出一滴奶水。沒辦法,媽媽拖著重病的身子,走東家,串西家,要來一把半把穀米,搗碎熬成糊餵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谷娃子生出不到7個月,媽媽就去世了。媽媽去世以後,張思德的嬸母劉光友收養了他。張思德6歲就下地幹活,割草、挖野菜、揀蘑菇、采松果,什麼都乾。

1933年8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儀隴縣,張思德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少先隊,成為鄉里首任少先隊隊長。他積極幫助紅軍籌糧籌款,受到鄉蘇維埃的嘉獎。同年10月他加入紅軍,在縣獨立團二營當通訊員,在瓦子寨戰鬥中立功一次。同年冬,張思德進入列寧國小學習文化和軍事,畢業後被調到省軍區指揮部的政治部當交通員 ,不久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來又當了特務連的班長。 在紅軍中,他作戰機智勇敢,曾在一次戰鬥中創造一人奪得2挺機槍的戰績,先後多次負傷。

1935年,他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1936年到陝北後,入雲陽榮譽軍人學校學習和養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張思德所在部隊在開赴前線留下老弱病殘,編成了一個警衛連。張思德因有傷病也被編入警衛連,任副班長,負責雲陽鎮八路軍留守處和榮譽軍人學校的警衛。1937年10月,張思德加入了共產黨。 從此,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黨叫幹啥就乾好啥。

張思德 張思德

1938年春,他被調到雲陽八路軍某部留守處警衛營擔任班長。1940年春,調中央軍委警衛營任通信班長。工作中,他總是承擔困難、艱苦的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全班戰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1942年11月,部隊合併整編,幹部精簡下派,一些連排幹部要去當班長,多數班長、副班長要當戰士。張思德調中央警衛團1連當戰士,他愉快地服從組織分配。不久,他被調到延安棗園,在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警衛工作中,為了保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有個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他經常主動為駐地打掃衛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他還經常幫助戰友補洗衣服、編草鞋、餵戰馬、挑水燒火、採藥防病、站崗放哨,帶頭幫助駐地民眾生產勞動,乾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張思德回響中共中央大生產運動的號召,主動報名參加中央機關組織的生產小分隊,到離延安70多里的安塞縣生產農場,被選為農場副隊長。同年7月,進安塞縣山中燒木炭。他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裡最苦最累,他就出現在哪裡,每到出炭時總是最先鑽進窯中作業。9月5日,天下著雨,張思德帶著突擊隊的戰友們照常進山趕挖新窯。中午時分,炭窯在雨中發生崩塌。危急時刻,張思德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坍塌的土裡,戰友得救了,張思德卻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

獲得榮譽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和中央警衛團1000多人,在延安鳳凰山下棗園溝口的操場上舉行張思德追悼會。毛澤東親自參加追悼會,獻了花圈,親筆題寫“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輓詞,並發表悼念講話,對張思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和境界給予了高度讚揚。

2018年9月,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統一印製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蘇寧、李向群、楊業功、林俊德、張超10位掛像英模畫像,並下發至全軍連級以上單位。

人物評價

張思德紀念碑 張思德紀念碑

其生前戰友陳耀評價說,張思德的生活十分艱苦樸素。他從來沒有計較過個人得失,從沒有過個人要求,更沒有為個人什麼事憂愁過。他時刻考慮著人民疾苦,熱情關心著戰友們的成長。他處處為別人著想,對同志誠懇,熱情,體貼入微。

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的老人李晉華評價說,張思德在革命隊伍里是愛護戰友的模範。他時時處處都是關心別人比關心自己為重。他的一生短暫平凡,但是他的精神永放光芒。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張思德在平常給人的感覺是老實木納,其實他很內秀,工作肯動腦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稱。

新華社報導指出: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敵人的殘暴統治下英勇抗爭,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衝鋒。同時,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就是這樣一個無私的奉獻者。

社會影響

“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毛澤東對張思德的思想道德、理想追求和奮鬥足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概括。張思德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勇於犧牲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為人民利益艱苦奮鬥的精神。

張思德同志是一名平凡的戰士,歷經平凡的人生,卻成為了時代的楷模,成就偉大的精神。時代造就了張思德精神,張思德精神又豐富著時代精神。張思德精神具有永恆性也具有發展性,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的價值功效和引領作用。它吸納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秉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地不斷增添鮮活的時代內容。

張思德犧牲60多年後,“弘揚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精神與踐行黨的民眾路線研討會”2013年9月15日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召開。有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北京大學、光明日報等單位的8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收到了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專家學者的140餘篇學術論文。

張思德,一名普通的戰士。他把自己化作種子,埋在了一個炭窯里,升華出一種偉大的精神——為人民服務!一個平凡的名字從此與一個政黨、一支軍隊緊緊連在一起, 提升了整箇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

軼事典故

勇嘗野草

長征途中,為了戰勝飢餓,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任務,組織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叢生。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輕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時候,張思德在“嘗百草”的活動中,總是搶在前頭。見到一種草,他總是首先嘗一嘗,找到一種能吃的草,然後馬上去告訴兄弟單位。

有一回,部隊來到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忽然叫起來:“野蘿蔔!野蘿蔔”!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跟蘿蔔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又過了一會兒,他感到肚子一陣絞痛,隨著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把手中的草樣一扔,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

飯吃半飽

延安時期,因為糧食不足,戰士們飯都吃不飽。通信班的戰士都是些年青人,再加上經常外出送信走遠路,飯量都比較大。為了讓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飯時,張思德吃到一半,就不聲不響撂下飯碗,提起水桶去打水,實際上是讓別人多吃一些。一次,兩次、同志們沒有注意,時間一長,張思德的這個秘密就被大家發現了。

一個星期天,張思德跑出去幾十里地,從一個水坑裡撈來一些小魚。沒有油,他就把這些魚洗淨曬乾。用火烤好,讓大家會頓餐。當大家吃得正香的時候,他又要去打開水。可是,這回水桶讓副班長先拿走了。張思德只好轉身回來。他發現自己碗裡不知道誰給他放了幾個黑面饃饃。他明白了,這是同志們想讓他多吃一些。他故意細嚼慢咽,好半天才吃了半個饃饃,剩下的放回盆里,剛要走開,被戰士小韓一把拉住了。小韓激動地說:“班長,你別再瞞著我們了。我們都知道了。”張思德說:“我吃飽了。”小韓把張思德拽回來,把那幾個饃饃硬塞給了張思德。小韓說:“班長,咱們有福同享,有苦同當,你不要一個人餓著肚子,省下讓我們吃,”張思德看實在不能推開了,就把幾個饃饃掰成12份,分給全班戰士每人一份,才算平息了這場 “風波”。

後世紀念

《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毛澤東針對這一情況,發表這篇演講,悼念張思德,並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生平陳列室

張思德生平事跡陳列室原來位於四川省儀隴縣西關外北台嘴上,占地近3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單檐歇山式平房,灰瓦屋面,青磚牆體,堅石牆基,四面採光,寬敞明亮。整座建築由6間展廳構成,前4廳陳列張思德生平事跡的文物照片史料。展覽大廳外的院壩為花圃,三面圍牆不護,中有假山水池,右側為“儀隴紅軍碑廊”。陳列室四周,綠樹成蔭,空氣清新,風景宜人。

1995年,儀隴縣文物管理所與朱德紀念園管理所合併,張思德生平事跡陳列展覽由北台嘴文管所展覽大廳遷徙至朱德紀念園內,專室陳列,正式掛匾“張思德生平事跡陳列室”,繼續對外開放。

張思德墓

張思德墓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棗園的一個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張思德胸像浮雕,後來遷往四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